县乡中国

县乡中国

作者:杨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4
装帧:平装
页码:432
读者:929位
评分:8
ISBN:9787300304946

内容简介


国家的各项政策如何在县域社会落地?县级党委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如何互动?县级党委政府如何调动乡镇的工作积极性?县域基层干部有哪些自主空间?乡镇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工作?县域中的基层干部的状况和发展前景如何?县域治理中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 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多年来的研究和最近几年的实地调研写成的关于县乡政治运行逻辑与实践的力作。书中从县域治理的内部视角出发,对县域治理体系、县域治理能力、县域治理自主空间、基层干部的发展和激励,做了生动和形象的解读。作者对县域治理进行了深描和刻画,对个案给予了呈现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该书文笔细腻生动,富有想象力,是“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的范本。读者阅读书中文章,一定是在享受一场极佳的思想盛宴。


目录说明


第一篇 县域治理体系现代化 条块关系:博弈与均衡 资源与考核:条块体制中的支配关系 县乡关系:从共谋到卸责 从县乡两个一把手说起:县乡党政关系实践形态 领导的权威如何树立:单位政治与一线政治 “片线结合”:不变体制变机制 河长制是个好东西 监督下乡:问责成为主要激励方式 第二篇 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工作与政治任务 政治任务与过程管理 工作流程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镇治理机制创新的约束 注意力内卷:基层“创新”泛滥的逻辑 基层党建如何避免形式主义 加强党的领导 遏制村级贿选 基层安全生产治理:管理比执法更重要 基层治理中的防“二次事件” 县级执法权怎么下沉 如何做好非中心工作:以项目为抓手 第三篇 县域治理的自主空间 基层治理要有自主空间 自主性激励:让基层干部把工作当事业 政策沟通与政策谈判空间 领导出面与解放领导 基层领导开展工作的支持结构 迎检、暗访与加码 “体现工作”:基层虚事实做的逻辑 乡镇人事权的限度与突破:以普通干部选聘岗位为例 县官不如现管:多层级视频会成负担 第四篇 基层干部的激励与发展 综合考核变“全中心”工作考核:激励功能弱化 忙闲不均:职级并行制度亟待健全 领导用人的艺术:隐性层级与曲线流动 中层配备与事业编激励:让多数人看到希望 年轻干部职场里那点事:“努力就有机会” 年轻干部职场外那点事:拮据的经济与健康的社交 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与工作 一个普通公务员的成长


读者评价


郑长安的树洞(还行):
大概算是日记本?不遵守学术规范,也没有理论提炼,甚至不讲章节逻辑。有些地方很水,每段看个第一句话就过了,有些地方又很有意思,值得咂摸一下。作者对法治有一种诡异的抗拒,对于人治则有诡异的拥护,我不知道这是社会学学者的惯习还是特例。 主要讲的是近十年来基层政治改革。我们一直把基层政治改革视作一个缓慢到禁止的过程,本书为我们呈现出了可能未曾察觉的重大变化。简单概括,就是试图通过业务政治化来客服官僚体制的弊病(这种场面似曾相识)。事务政治化巧妙地通过制度设计,使局部更加有规范性,以服务于加强政治化的目的(安利威权式法治)。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由此产生的弊病已经亟待解决。可能只有通过法治化改革才能去除,而这则与近十年的方向在核心上是背道而驰的(最后这句不是本书的意思)。
Nick(还行):
既没有细致入微的人种志深描,又没有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提升,整本书看着像是作者散乱笔记的合集,但仅仅是对基层政府治理黑箱的拆开展示,就足够让阅读者开眼了。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创造力也只能被挤压在逼仄的话语空间里。整个文本既呈现了基层治理的困顿,又暗含社科研究的窘境。另,总体上是一个价值中立的叙述,可以撇开作者的学派背景一读。
李察罕(力荐):
启发:“条块关系”;“资源与考核”;“县乡关系”;“基层工作与政治任务”;“政治任务与过程管理”;“如何做好非中心工作”;“基层治理要有自主空间”;“自主性激励”;“政策沟通与政策谈判空间”;“领导用人的艺术”;
溯溪(推荐):
对内卷深有同感
想去北方看雪(推荐):
有些实例,但理论性有所欠缺。基层工作者可以一看。
ついて.(力荐):
县是一个完整的治理单元,县级行政是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县域社会是一个扩大了的熟人社会。 权力向上集中,任务向下分配。 下级部门的人事、财政等掌握在同级党委政府手中,而不在上级归口部门身上。 十八大以来,乡镇基层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级监控对其控制力增强

下载地址


    





CopyRight©2020-2025 email: mvilplss@gmail.com | 浙ICP备19048829号-1